李秀全牧师谈教会冲突危机处理
本文原刊于《举目》76期。
刘哲沛、王兰馨/采访,林静芬/整理
1963年开始全职服事。历任台湾校园福音团契总干事与训练部主任、波士顿郊区华人圣经教会主任牧师、中华海外宣道协会总干事及工场主任、美国校园福音团契(海外校园机构)宣教部主任、世界华人福音中心总干事、国际关怀协会会长等。
(一)处理教会冲突的原则是什么
“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,你就去,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,指出他的错来。他若听你,你便得了你的弟兄;他若不听,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,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,句句都可定准。若是不听他们,就告诉教会;若是不听教会,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。
“我实在告诉你们,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捆绑;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释放。”《太》18:15-18)
这段经文,就是处理教会冲突的重要原则。
“教会”一词,在四福音书中出现3次,都是在《马太福音》。
第一次,是在《马太福音》16:18:“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;阴间的权柄,不能胜过他。”这里的教会,指的是普世教会(universal church, spiritual church),是完美的、理想的、合乎上帝标准的教会,是古今一切信主者的总和。在这教会里没有是非,没有撒旦攻击。。
另外两次,在《马太福音》 18:17:“若是不听他们,就告诉教会;若是不听教会,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。”这指的是地方性的教会,是不完全的、有残缺的。
《马太福音》18章就是讲在这样的教会中有发生冲突时,应当如何处理,更重要的是处理的目的为何。
(二)处理教会冲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?
1.挽回——《马太福音》18:15 “ ……指出他的错来。他若听你,你便得了你的弟兄”。
2.饶恕——《马太福音》18:21-22,主说要宽恕70个7次。
在这两段经文之前,是99只羊的比喻,之后,是饶恕70个7次的教导。教会冲突的处理夹在这两段经文中间,足见上帝的心意。
如果参看《路加福音》15章,还能看到,除了这两个比喻,在99羊的比喻之后,加了失钱的比喻,紧接着是浪子的比喻。
《马太福音》没有提到浪子,但是我们可以看见,马太的这段教导,与浪子的比喻是遥遥相对的,是对照与对比。
浪子的故事有个快乐的结局——因为浪子回头了,回家了,回到爸爸怀里了。接纳、感恩、欢喜庆祝,故事结束(参《路》15:24)。
这让我想起,有一次我们去探望一位认识多年的宣教士。漂亮的她将青春都献给了偏僻的刚果。
3年前,她终于结婚了,于是我们去刚果探望她。路途崎岖,我们终于到了那个偏远的地方。
按照当地人的习惯,有庆典的时候,晚上会举行营火晚会,酋长或巫师就讲故事。那天酋长讲完故事,手一指,要我也讲故事。原来他们的贵宾也要讲故事。我就讲了浪子的故事。
听完后,他们都拍手。酋长说:“我们也有浪子的故事。”我说:“是啊,我们中国也有浪子的故事。浪子回头金不换嘛!”
然而,主耶稣讲的故事,和我们中国人的故事有两点不一样。第一,主的故事中有一位哥哥,而中国的故事里并没有。第二,我们的故事中,浪子回头了,失而复得。主的故事里,还有死而复活。这是很重要的(这就是《马太福音》18章的背景)。我告诉酋长,真盼望你读读这个圣经故事。
浪子的故事,讲到很重要的事,就是生命,生命的改变。处理冲突,即是建立在这个生命故事的基础上,联系上下文,从整体来看,然后应用在我们自己身上。
(三)应用这段经文的时候,要注意什么?
答:要注意两点 :“是弟兄”,“要祷告”。
1.“是弟兄”
在不完全的教会中,首先,教会里可能有挂名的基督徒,即没有真正生命的人。虽然他是失而复得,却不一定死而复活。
其次,《马太福音》18:15说,“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”,主清楚地讲到是弟兄,祂要你看那位得罪你的人如同弟兄。这是处理冲突的根基。
2. “要祷告”
处理问题的真正目的,是为了挽回弟兄,其次就是要饶恕他。在“挽回”和“饶恕”,在教会冲突和70个7次的中间,主加入了一段教导,就是要我们祷告:“我又告诉你们,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,我在天上的 父必为他们成全。因为无论在哪里,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,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。”(《太》18:19-20)可见祷告在此事上的重要性!
教会未必要人数众多。有两、三个人,加上主的同在,就是教会了。
(四)为什么要饶恕70个7次呢?
《马太福音》18章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,就是饶恕。 讲到饶恕,我想起曼德拉(Nelson Mandela)的话。 当他从监狱被释放出来时,他说:“我感谢上帝让我能够出监牢,迈向自由。但是如果我不放下心中的仇恨和痛苦,我就走向另一个无形的牢笼了。”
为什么主要说70个7次呢?按照犹太拉比,饶恕人3次就很了不起了。饶恕70个7次,就是 490次。当一个人饶恕了490次之后,大概都已经忘记到底别人得罪我什么了。主真是幽默,真是有智慧。
(五)什么是“定准”?
《马太福音》18:16讲到,“句句都可定准”。 什么叫定准?定准就是要有很确实的证据。
人犯错有三类,可能是:
忽略(negligence),应该做的事没做。《使徒行传》6章讲到,门徒忽略了对寡妇的供应。这不是罪,却有影响,有后果,会带来混乱。
无知(Ignorance),做的没有智慧,却不是罪。
错误(Mistakes),真的做错了。
“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,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,指出他的错来。”这个“错”,可能是错误,也可能是无知,也可能是忽略了。
为什么要两人单独相处的时候,指出对方的错误?这又带出另一个原则:处理罪的范围,应该与犯罪的范围一样。两人的问题,应该两人私下处理。不要立即公诸于世。
若两人处理不来,再去找两、三人。之后才告诉教会。出了教会,就是社会了。有些事情闹到社会上,就已经超过圣经的原则了。那些都是在我们的范围之外,我们要不用世界的方式。
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段圣经,但是每个人处理事情时,都带着自己的的背景。虽然看的是同一段圣经,重理性的与重感性的,就可能有不同的看法。所以要非常小心,尽量按圣经的原意。
(六)何谓“捆绑”和“释放”?
《马太福音》18:18:“我实在告诉你们,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捆绑;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释放。”
捆绑是定罪,释放是饶恕。
饶恕,在《历代志下》30 章,原文或作医治。在《路加福音》6章,原文或作释放。这很有意思!
《历代志下》30:20:“耶和华垂听希西家的祷告,就饶恕(原文作医治)百姓。”
《路加福音》6:37 :“你们不要论断人,就不被论断;你们不要定人的罪,就不被定罪;你们要饶恕人,就必蒙饶恕(饶恕:原文是释放);”
谁得饶恕?谁得医治?谁得释放?一般人认为:你得罪了我,我饶恕了你,你就得释放,你就得医治。其实不止是这样。我饶恕你,你得医治,你得释放;我也得医治,得释放。这是双方面的。我不饶恕,心结一直不能打开,我就不得医治,也不得释放。
在教会冲突中,常有人站出来主持正义,谴责犯错的人。这多是为了挽回。但可不可能,也有人夹有私心,甚至幸灾乐祸呢?也有可能。所以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很小心。
上帝也使用不够圣洁的人,使用外邦人,来达成祂的工作。我们应该求主洁净参与者的动机。
(七)什么是“告诉教会”?
《马太福音》18:17:“若是不听他们,就告诉教会;若是不听教会,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。”教会的权柄是什么呢?
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,让我再想到浪子的故事。故事里的大儿子,是影射教会里的宗教人士,法利赛人和文士,或是披着羊皮的狼。
顺便提一下,在教会里若有匿名信,我是从来不处理的。我公开告诉会众,我的原则是,只要是匿名的,我就不处理。写信者必须把你的名字告诉我。我不会公布,但我会告诉会众,我知道是谁。
我们教会也出过问题。有弟兄犯错了。我单独去找他,劝他,为他祷告。他也哭了,但是不悔改。我又跟长老一起去劝他,与他一起祷告。他还是不听。我就告诉长执会。我让他不领圣餐,他还是不听。最后,我告诉教会,不把他列入会友名单和通信录里,拿掉他的会友的权利。还是不行,他还是不肯悔改,最后仍跟妻子离婚了。
他向我抱怨,我告诉他,你要尊重教会的处理。
当我离开那个教会时,弟兄姐妹很舍不得,举办了30几场欢送会。那人虽然已经不是我们的会友了,他还是参加了多场欢送会。
他私下对我说:“牧师,虽然我没法改正,但是我永远感谢你对我的关心。”因为他知道,当时有很多人对他指指点点,但教会处理时尽力小心了。他知道,即使教会处分(disciplined)他,也是为了挽回他。
(八)到底教会的权柄在哪里?
这个问题很好,让我有很多思考。
我们刚才提到的教会是指地方性教会。现在网络很发达。如果有人在网络上公开某人的罪状,这算是告诉教会吗?
有些事件,一在网络上公开,就牵涉到全球各地的教会。所以有人称这是Glo-cal:global and local(全球和地方)。这种说辞也有道理。但是,在网络上公开,谁有审判的权柄?最后告到法院吗?
如果你要把有些事暴露到网站上,需要首先思考下面几点:
1.要知道我们自己也不完全。
2.我们不是法官,最后要回到上帝的宝座前。
3.如果我们无休止地诉诸于舆论大众,那最后呢?谁可以做最后的审判呢?
4.我们不是教会员警,而是教会的和平使者。
5.有些事情,需要时间来显明。
我们也看见华人教会缺乏处理这类事件的机制。谁能代表教会呢?未来是否需要这样的机制呢?将来,像“爱与冲突”这样的跨教会机构,能否成为这样的组织呢?要如何将《马太福音》18章更多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呢?这需要我们持续思考。
结语
谢谢你们的采访和提问,促使我更多地思考。我盼望关心教会危机处理的人,都能够同心祷告。
《马太福音》18章提到祷告的重要性——地上若有两人能同心祷告,父必为他们成全。对于教会危机事件,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祷告。上帝会进行最后的审判(final judgment)。而我们,身为蒙恩者,当时时想到主对行淫的妇人说的话。我们也不定别人的罪。我们要做到,是不断祷告。
采访者刘哲沛为调停律师,与妻子王兰馨现居美国洛杉矶,共同创办“爱与冲突和睦事工”(http://www.loveandconflict.org/)。
主题一:什么是和平?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?如何成为“和平之子”,帮助他人(重新)建立关系?和平与现代忙碌的生活有何关系?如何应用?截稿日:2015年12月15日。
主题二:什么是节制?节制与压抑有何关系?如何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冲动、情绪和欲望,顺服圣灵的感动?实践节制要面对什么挑战?截稿日:2016年2月28日
其他栏目:参见微信主页面菜单。
《举目》杂志一向鼓励原创作品,请勿一稿两投;为尊重版权,不接受曾在其他刊物、网路刊登过的稿件。
投稿《举目》杂志:BH_editorial@ocHWXY.org(英文不区分大小写),请务必注明“投稿给《举目》”。并附中英文姓名、笔名(若不想用真名发表)、电邮、地址及作者简介或相关照片。